放弃大厂offer,这位莞工校友选择回到“浪浪山”!
这是一位面庞清秀但不青涩的年轻老师,三年的支教在他脸上留下的,除了黝黑的皮肤,还有灿烂的笑容。
黄振国,经济与管理学院2020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。2020年9月,他参加了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、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,回到家乡阳江,选择成为一名支教老师。
对于这样一个“意外”的选择,他说:“面对不确定性,我希望去尝试更多,去承担更多,承担起一份我应有的责任。”
出走,满怀希望奔赴山海
“人生的意义,其实就在于寻找。”毕业三年后,当黄振国回顾这么多年的求学路,不由发出这样的感慨。生于阳江,求学于深圳、东莞,在选择支教前,他一直在向外走,探索更多,寻找更多。
2018年,黄振国踏入东莞理工学院大门,成为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。此时的他,满怀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,希望认识更多的人,见识更多的事,在更广阔的天地“施展拳脚”。
和大多数大学生一样,在莞工求学时,黄振国也曾面临过迷茫。但他并没有因此意气消沉,相反还时常保持着积极高昂的情绪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。黄振国会主动地思考那些他感兴趣的课程,比如营销学、行为学,思考组织与个人的关系,或者尝试从专业的角度分析身边看到的种种现象。他还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。无论在教室,图书馆还是宿舍,同学们都能看到黄振国阅读的身影。
大学时期的黄振国
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进取的心态,黄振国汲取着感兴趣的一切知识,提升自我,锤炼本领,等待着破土而出的机会。只是摆在眼前的道路千万条,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回到阳江,会成为一名支教老师。
但是,人生的际遇往往是那么奇妙,一个瞬间,一个契机,便足以改写后半程的故事。
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,是选择留在大城市,还是选择回到家乡山区支教。对于黄振国而言,这很突然,但并不突兀。早在大学学习专业课程的时候,他就树立了不断寻找,不断探索人生可能性的信条。
在莞工求学期间,《组织行为学》这门课的主讲老师贺艳春对黄振国影响很大。在黄振国的记忆里,贺老师关心学生的学习,鼓励同学们思考。他不仅在专业课的学习上给予学生很多帮助,还是同学们的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。贺艳春老师曾经以自身为例,向同学们讲述他的从业经历,以及最后是如何下定决心选择成为一名老师的。也正是贺老师的言传身教,让黄振国萌发了尝试更多可能性的想法。
做最终决定之前,黄振国向贺老师倾诉了自己的犹疑,他担心自己没有办法做好一名老师。贺老师没有直接回应他的问题,而是告诉他:“如果决定做老师,真的要考虑清楚。”在贺老师看来,黄振国学习认真,为人谦逊,幽默好玩,也很有爱心。
但成为一名教师,就意味着承担起更多的责任,这是必须要三思而后行的。贺老师的回复简单却意蕴深远,这是一位教师在向另一位“准教师”在传授育人的第一课——教育的责任感。
语文课上,黄振国教孩子们认识植物
在这一次的师生谈话后,黄振国不断反思之后,他意识到真正影响他做出选择的关键,是他自己能否承担起身为老师的责任。
回归,让希望播撒更远处
2020年9月,黄振国放弃了华为的工作,参加了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、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。回到家乡阳江阳春,成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。
在这里,他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可能性,一种不同于世俗规定的人生路线。成为一名支教乡村的老师,放弃薪资丰厚的工作,或许很多人无法理解。但这恰恰是黄振国觉得人生所在的意义——不断探索,不断寻找可能性。这也正是教育所需要培养的,一种探索的精神,一种肩负责任的精神。
黄振国与他的第二届学生合影
乡村教育观念也比较落后。部分家长会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,是学校的事。而孩子们也好动爱玩,学习的积极性不高。他就尝试通过家访等方式,加强家校合作,扭转家长的教育观念,凝聚合力。
一开始,学生和家长还很不适应这种情况。但在黄振国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下,学生和家长逐渐对他敞开心扉。这让他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。黄振国说:“孩子们其实只是缺少父母的关爱,我希望通过我的陪伴,去改变他们对学习的看法,让他们体会到更多的温暖。”
黄振国为孩子准备礼物
三年的支教生活让黄振国意识到,教育是一件非常复杂且漫长的事。“从实践中获得的这种体会、认识比单纯接受理论知识要深刻得多。”黄振国不只是在追求,探索新的可能性,更是在重塑新的自我认知。
黄振国收到孩子们的礼物
在和孩子们的交往中,他也不断地找回一些纯真美好的品质,比如勇敢、真诚、善良。“所以,我不后悔留在这里,我想承担起更多的责任。”
如今,黄振国已经回乡支教三年了。他喜欢这里的日升日落,喜欢这里的淳朴善良,喜欢看到孩子们朝阳一样灿烂的笑脸。儿时记忆中的山川河流,渐渐地和眼前的日出重叠在一起。
那个生于斯,出走这片山水的少年,选择了回归。名为希望的种子,在他的努力下,播撒在下一代的少年心里,跨越大山的距离,向更远处溯漫。